旬阳道情皮影戏,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

发表于:2013-9-9 23:43|查看:5290|评论:9|手机版
 旬阳道情皮影戏,传统戏剧,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主要分布在旬阳的城关、棕溪、蜀河、关口、吕河、赵湾等与关中语音近似的乡镇。由于长期流行于旬阳县农村,受民间其他艺术的影响,至今是他仍保留着许多民歌小调的曲牌和表演形式,以说唱为主,委婉动听,表现出一种朴素、自然、和谐的独特风格。旬阳道情皮影戏已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皮影戏.jpg

基本信息

  所属地区: 陕西 · 安康 · 旬阳县

  文化遗产名称:旬阳道情皮影戏

  遗产编号:IV-23

  遗产类别:传统戏剧

  申报人/申报单位:旬阳县文化馆

  遗产级别: 省级

简介

  安康市旬阳的道情皮影戏主要分布在旬阳的城关、棕溪、蜀河、关口、吕河、赵湾等与关中语音近似的乡镇。据《旬阳戏剧志》记载,旬阳道情源于唐代《承天》、《九真》等道曲,以道教故事为题材,宣扬出世思想,原为徒歌。旬阳道情曲种与关中道情曲种同为一系,以板腔体为主,并吸收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曲牌,有说唱音乐过渡为“影戏”的一个剧种。

  旬阳道情的音乐丰富细腻,或高昂激越,或缠绵悱恻,或愤怒悲切,或喜悦诙谐,峰谷跌荡,起落有致,令人忘神入情。其乐器接腔送调,烘托气氛,准确贴切。道情腔调更有特色,在每种板式唱完一段唱词后,全台艺人合唱一腔,气晕委婉,音调清澈,感情沉厚,浑然一体。旬阳道情皮影戏已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举报 使用道具

回复
2013-9-9 23:35
淘气(楼主)  
基本特征

  旬阳处于南北交界地带,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北兼容的文化。旬阳民间戏曲曲调丰富、形式多样、风格迥异。道情是流传在旬阳县境内一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戏曲,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,其内容和形式、题材和体裁、风格和色彩都体现出丰富性、兼容性和独特性的特征。土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:
  1、旬阳道情由于长期流行于农村,受民间其他艺术的影响,至今是他仍保留着许多民歌小调的曲牌和表演形式,以说唱为主,委婉动听,表现出一种朴素、自然、和谐的独特风格。

  2、唱腔方面,“拦门”艺人一人演唱全部角色,更有特色的是每段唱腔之后都有和声放腔,俗称放“簧”,全台艺人合唱一句号子,其腔逶婉,其调溃潞,其势浑然,其情沉厚。我县道情的唱腔刻画人物,表现剧情丰富细腻,或高昂激越,低回缠绵,喜怒哀乐,峰谷跌荡,起落有致。无不惟妙惟肖,令人志神入情,其乐器接腔送调、烘托气氛,准确切贴。

举报 使用道具

点赞 回复
2013-9-9 23:36
淘气(楼主)  
历史渊源

  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,据1987年10月出版的《旬阳戏剧志》记载,道情源于唐代《承天》、《九真》等道曲,以道教故事为题材,宣扬出世思想,原为徙歌。道情又称皮影戏、小戏儿等,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。据传,早在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)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、旬阳。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)年,安康西路人赖世魁从关中学会道情戏,回来后建立道情皮影班,聘人整理剧目流动演出。自此,道情皮影戏唱风日盛,广为流传。咸丰、同治年间(1851—1874年),旬阳的赵家班远近闻名,常年活动(《陕西戏剧志安康地区卷》记载)。


  据1996年出版的《旬阳县志》记载,民国时期,以县城张喜娃子最有影响,民间素有“皮影子打架,喜娃子说话”之说。国民党四十军军长唐炳勋部驻防旬阳时,曾将张喜娃子的唱腔用钢丝绳录音机录音,以致旬阳人连呼唐盗走了本县的“宝”。又传旬阳当时名宦李啸风,对喜娃子唱的《白玉奴挂画》非常赞赏,其言“文词优雅,唱腔逶婉”。另一与张喜娃子齐名的皮影艺人为庞世堂,与张喜娃子同出一师(庞之父)。庞自幼从父学艺,无论是“拦门”,还是“场面”(即文武场),样样精通。1957年参加省、地两级“皮影戏”汇演《打蛮船》连受嘉奖,陕西日报做了消息报道。

  建国后,旬阳县文化主管部门就开始对旬阳道情十分重视。1957年,成立了“旬阳县道情班社”;1962年,旬阳县人民剧团聘请皮影艺人龚德让、谢兴国、向征文、吴延常、戴荣智给剧团传授排练了道情折子戏《隔门贤》;1964年,县剧团排练的大型现代戏《朝阳凯歌》,并赴地区参加汇演;1978年,县剧团排练的道情现代小戏《换地》,赴省参加汇演,获得广大戏迷朋友的一致赞赏。道情艺术在由“亮子”搬上大舞台的过程中,从剧目、音乐、表演、舞台美术诸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继承、革新和发展,使道情戏出现了新的局面。

  “文革”后的1977年,一度被封禁的古装历史剧恢复演出。1980年,旬阳县文化局、旬阳县文化馆联合举行全县道情皮影戏汇演。旬阳文化局还先后给部分道情班社颁发了演出许可证,所以这些做法对挖掘、继承、繁荣旬阳道情戏起到了积极和推动作用,也为培养道情戏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至今仍有10余个道情班社仍继续活动。

举报 使用道具

点赞 回复
2013-9-9 23:36
淘气(楼主)  
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

  旬阳县位于陕西东南部,秦巴山区东段,汉水上游,地处东经103°58′-109°48′,纬32°29′-33°13′之间。东邻湖北省郧西县,南接湖北省竹山县、竹溪县及陕西省平利县;西与陕西省安康市接壤;北与陕西省镇安县、湖北省郧西县相接,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,辖28个乡镇,总人口45.6万,距安康市64公里,距西安市297公里。

  旬阳为山地地貌。汉江自西向东横贯中部,将县境天然分割为南北两大自然区。地势南北高、中部低、南北向地形剖面呈“V”形,海拔185—2358.4米。年平均气温12.5—16.5℃,年降雨量851.2毫米,无霜期252天,森林覆盖率43.6%。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境内有多种珍稀动、植物得以保存,被誉为陕南果产和生物基因库,有“北国江南”之称。远在六、七千年以前,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,境内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。秦时设关,西汉置县的旬阳,因处于楚秦蜀交界地带,其荆襄文化、巴蜀文化、汉水文化、南北文化兼容并蓄,文化底蕴十分深厚。曾被誉为陕南的小戏之乡、民歌之乡。清末发掘整理的太极城文化,更能彰显旬阳的文化特色。旬阳民间艺术品种繁多,特色明显,自明清以来,汉调二簧、渔鼓道情、旬阳曲子、二棚子、八岔子、八步景等民间艺术在八百里旬阳大地竟相绽放,争奇斗艳。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,是推出旬阳民歌发育生长的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。一九九九年至二OOO年,旬阳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、全省文化先进县。

  据1987年10月出版的《旬阳县戏剧志》记载,旬阳县自明末清初就开始演出道情戏,班社众多,艺人辈出。到了清末民国初期,旬阳各地都有道情戏班社常年演出。目前,旬阳县仍有10余个班社活跃在乡镇演出,主要分布在旬阳的城关、棕溪、蜀河、关口、吕河、赵湾等乡镇。

举报 使用道具

点赞 回复
2013-9-9 23:38
淘气(楼主)  
基本内容

  旬阳道情曲种与关中道情曲种同为一系。系以板腔体为主,兼一当地小调和其它地方戏曲牌的一类由说唱音乐过度为“影戏”的剧种之一。

  唱词多是“七字”和“十字”句。

  唱腔主要板式:[安板](有软硬之分)、[慢板]、[浪头]、[二六板](或称“流水”)、[代板](即尖板)、[滚白]、[钉缸调]、[道课子]等十余种。根据需要有时插用一些民歌小调。

  丝弦曲牌:[点点花]、[柳青娘]、[梳妆台]、[寄生草]、[风如松]、[扫佛堂]、[大开门]、[小开门]、[雪花飘]等十余种。

  唢呐曲牌:[清水令]、[大开门]、[玻璃盏]、[将军令]、[芦毛令]、[四合四]、[三枪]、[大登殿]、[满江红]、[雪花飘]、[梳妆台]、[大尾声]、[小尾声]、[耍孩儿]等。

  打击乐曲牌:[倒脱靴]、[乱石窖]、[金钱花]、[南瓜菀]、[上山岭]、[下山岭]、[慢五锤]、[拥锤](乱锤)、[翻山鹞子]等。

  伴奏乐器在早期有渔鼓、皮弦、梆子、碰铃等。后来又增加了唢呐、板胡、竹笛等。伴奏乐器多为兼司:鼓司一人兼渔鼓筒和碰铃,正调皮弦(五度音定弦,内弦为so、外弦为re)一人,反调中音板胡(五度音定弦,内弦为do、外弦为so)一人,竹笛一人(兼唢呐),梆子一人,其它铜器(锣、钹、小锣)分别由皮弦、板胡兼司。

  有造诣的艺人们,很讲究唱腔和器乐的配合。其唱腔刻画人物,表现剧情丰富细腻,或高昂激越,或缠绵,或愤怒,或悲切,或喜悦,或诙谐,峰谷跌荡,起落有致,令人忘神入情。其乐器接腔送调、烘托气氛,准确切贴。或布阵列队,或鏖战厮杀,或情深意长或仇恨万般,或幽静,或喧闹,或宏大,或细致,无不恰到好处。道情腔调更有特色者是“麻黄”,每种板式一段唱词后,全台艺人合唱一腔,其韵逶婉,其调清澈,其势浑然,其情沉厚,每遇静夜作唱,回荡街巷,萦绕村野,可谓三日不绝。

皮影戏.jpg

举报 使用道具

点赞 回复
2013-9-9 23:38
淘气(楼主)  
主要价值

  据《旬阳县志》记载,民国三十年,国民党军队四十军军长唐炳勋盗走旬阳“三件宝”,其中就有张喜娃子的“道情”唱腔。可见当时道情音乐在民间的地位和体现出来的重要价值。又传旬阳当时名宦李啸风,对喜娃子唱的《白玉奴挂画》非常赞赏,其言“文词优雅,唱腔逶婉”。

  旬阳“道情”是一项十分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,保护与传承旬阳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,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,弘扬民族优秀文化,研究汉水文化和陕西民间文化,展示地方文化特色,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、热爱生活的豪情,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改变乡村文化相对沉寂的状况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。

举报 使用道具

点赞 回复
2013-9-9 23:39
淘气(楼主)  
濒危状况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,许多传统民间艺术种类因后继无人而逐渐萎缩、失传、濒临消亡。旬阳道情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科目也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境地。能够演唱的艺人已是屈指可数,很多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。作为文化的携带者,他们的离去也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极大损失;因此,保护和传承旬阳道情音乐是十分必要的,也是非常紧迫的。

举报 使用道具

点赞 回复
2013-9-9 23:41
淘气(楼主)  
保护计划

已采取的保护措施

  建国后,旬阳县文化主管部门就开始对旬阳道情十分重视。1957年,成立了“旬阳县道情班社”;1962年,旬阳县人民剧团聘请皮影艺人龚德让、谢兴国、向征文、吴延常,戴荣智给剧团传授排练了道情折子戏《隔门贤》;1964年,县剧团排练的大型现代戏《朝阳凯歌》,并赴地区参加汇演;1978年,县剧团排练的道情现代小戏《换地》,赴省参加汇演;1980年,旬阳县文化局、旬阳县文化馆联合举行全县道情皮影戏汇演。旬阳文化局还先后给部分道情皮影社颁发了演出许可证,所以这些做法对挖掘、继承、繁荣旬阳道情戏起到了积极和推动作用,也为培养道情戏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近年来,旬阳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旬阳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,率先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,确立了“兴汉水文化,创旬阳特色,建文化大县”的目标,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,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,成立了旬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保护中心机构,主要从挖掘整理、推陈出新、普及推广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、强化措施、落实责任、分步实施。目前,县上组织人力,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,抽调专门人员对旬阳道情音乐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,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。要求在继承上、传承上狠下功夫,同时要认真研究、大胆创新、积极实践,使旬阳道情能够得到有效保护、大力弘扬,使旬阳民间艺术更加异彩纷呈。

保护内容

  1、搜集整理民间保存的道情唱腔、曲谱、乐器等。

  2、继续考证道情的起源、流传地,有无其他分支流派。

  3、对现有的传承人实行政府发给生活经贴,鼓励他们带徒传艺。

  4、将现已收集整理的唱腔、曲谱资料,编辑出版。

  5、创作一批道情音乐舞台作品,让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种类得到普及。

  6、继续开展道情唱腔皮影调演。

十年保护目标

  通过挖掘整理,培训学员,开展调演活动,使这一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。

五年保护工作计划

  时间:2009年

  保护措施:普查、搜集、整理

  预期目标:将民间现存的唱腔、曲谱进行搜集整理,编辑出版

  时间:2010年

  保护措施:编辑出版

  预期目标:编辑出版《旬阳道情》资料书籍

  时间:2011年

  保护措施:落实对老艺人的生活补助津贴

  预期目标:使现存的老艺人生活有保障

  时间:2012年

  保护措施:宣传推广

  预期目标:拍录光碟、制作专题片,举办八步景调演

  时间:2013年

  保护措施:传承保护

  预期目标:开展进机关、进校园、进企业、进农村活动。

五年主要保护措施

  1、普查、搜集、整理、出版《旬阳道情》资料,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推广,让旬阳道情得到推广,普及传承。

  2、通过各级人民政府,对生活困难的老艺人给予生活补贴,鼓励他们代徒传艺。

  3、保护扶持现有的道情皮影班子,使其正常开展活动。

  4、建立旬阳道情民间班社,自娱自乐,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。普查、搜集、整理、出版《旬阳道情》资料,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推广,让旬阳道情得到推广,普及传承。

  5、通过各级人民政府,对生活困难的老艺人给予生活补贴,鼓励他们代徒传艺。

  6、保护扶持现有的道情皮影班子,使其正常开展活动。建立旬阳道情民间班社,自娱自乐,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。

建立机制

  1、成立旬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,协调指导旬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。

  2、建立旬阳县、乡、村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,

  3、成立“旬阳道情”保护领导小组,具体落实“旬阳道情”保护与传承工作。

举报 使用道具

点赞 回复
2013-9-9 23:42
淘气(楼主)  
传承谱系

  赵家班(1851—1874年班主姓名不详)

  庞世堂父亲(20世纪40年代)

  张喜娃子  庞世堂   龚德让  向继文  戴荣智  赵国成  刘永道  罗龙林 罗龙铜 左涛

举报 使用道具

点赞 回复
2013-9-9 23:43
淘气(楼主)  
相关器具品及作品

书籍文献记载

  1、1983年9月《陕西戏剧史志丛书》(第一集)中有相关篇章。

  2、1996年12月《旬阳县志》(卷十六文化体育志)中有相关篇章。

  3、据1987年10月出版的《旬阳县戏剧志》中有相关篇章。

主要演出剧目

  据1983年《陕西戏剧史志丛书》(第一集)中记载,陕西道情以陕南最多,现存五百多本。据1987年10月出版的《旬阳县戏剧志》记载,流行于旬阳的道情戏以三国、封神、西游戏为主,主要剧目有:《九焰山》、《青铜关》、《水帘洞》、《珍珠洞》、《莲花洞》、《英哥搬兵》、《铡赵王》、《下河东》、《佐连成告状》、《焦龙菊》、《五龙菊》、《剪红灯》、《鸡爪山》、《白玉奴挂画》、《樊梨花》、《打蛮船》、《石龙洞》、《三山关》、《刘三耍钱》、《金镯玉环记》、《三盗宝》、《琵琶洞》、《红灯会》、《忠义图》、《岳河城》、《粉妆楼》等近百余本。在现存陕南道情戏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。

举报 使用道具

点赞 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|
表情 图片
    关于安康100法律声明联系方式用户行为规范
发帖客服举报APP下载回顶部